
近期,在多個重要會議上“供給側改革”成為最熱的詞匯。站在“十三五”開端之際的歷史新方位,面對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、新挑戰,筆者認為,“供給側改革”的提出,正是著眼于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問題,也是我國經濟邁向成熟的新起點。
我國汽車工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在新起點、新時期,也出現了新的歷史使命。
改革開放初期,我國汽車產業缺重少輕、產品供應不足、汽車消費依賴進口、缺乏自身零部件體系。經過幾十年發展,中國汽車工業實現了全面增長,逐漸成為支撐我國經濟增長中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。然而,事物總是在矛盾中運行,發展也常常伴隨新的問題。如今,產業增速放緩、消費者對汽車品質有了更高要求,汽車產業已然進入低增長“新常態”。
要推動汽車產業繼續穩定發展,應該怎么辦?是繼續刺激需求,還是改善供給關系,使它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?無疑,實現產業穩定增長,必須在穩定需求的同時,更有效地去調整結構、調整供給來滿足市場需求。怎樣調整供給,進行“供給側改革”?
“供給側改革”的核心是激活生產要素,提高全要素生產力,通過全要素的激活進而實現更有效地結構調整,實現轉型升級。汽車產業全要素的激活,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是調整行業管理思路,放開行業準入,鼓勵民間資本進入,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必然帶來高效率的供給調整;其次,進行行業減負!肮┙o側改革”的一個重點就是減稅,隨著結構性減稅力度加大,新能源汽車等代表市場趨勢的領域將迎來新機遇;第三,加強國企改革,激發國企活力和勞動力的創新動力;第四,供給端加強技術創新以及傳統技術與新技術的融合,如傳統技術升級過程中與智能網聯技術的緊密融合等。筆者認為,只有激活全要素,才能更有效地進行結構調整,實現供給側的有效改革,提升產業競爭力。